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上海, China
每个人都有自己出埃及的方式,达灵!

2009年1月4日星期日

识香

说起来啊那个在短信里自称为我加拿大老公、在聚会上暗渡陈仓、在深夜致电问我Johnnie Walker要怎么开瓶的人,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拿到我的M.A.C.香水啊?
挑它的原因是,其描述是再适合崇尚中性性感的我也没有了。
Fragrancecolon Creations Hue: Turquatic
Crisp and energizing! A splash of clear, sparkling mineral water brought to a chill through an infusion of fresh lotus leaves and Corsican cedrat, then finished with a warm blend of anemone, orris and blue cedar.
(松脆与活力!一股闪亮明澈的矿泉水带着寒气注入新鲜薄荷和科西嘉橼完成的热烈混合,含海葵、鸢尾和蓝雪松。)

我用过的香水并不是很多,从高中起按序排列分别是:
CD "Dior me Dior me not":
甜而不腻是其香氛最大的特点。
我当时是被其在香港海港城内宛若美人鱼般的巨幅海报所打动,爸爸为我买下的,算是人生第一款香。我记得妈妈在他付钱的时候说我:未成年少女居然要用那么贵的香水!
女儿和父亲的关系始终是很微妙的,这是个可以日后大大延展开去的题目。
CD “J'adore”
因为买了CD的不明产品而送的某小瓶装。没什么知觉就用完了,似乎还在包里打翻过——这一款当时远没有后来Charlize Theron演绎广告后有名,且没有喷囊实在比较难控制。
CD的香氛属于人人适用型,导致我后来对其就失去了兴趣。
但是我记得这一款的广告语:这世界不再黑白两色,It’s gold!——几乎可以诠释时尚和奢侈对世界的意义了。
Lacoste "touch of pink"
凯送的生日礼物。
初看时其粉红非常的色泽让我大吃一惊到“难道我在你心里有那么纯真么?”,而凯的回答是“你要是不认为自己纯真那我也没有办法了。”我郁郁寡欢地觉得蓝颜不知己,并把它随手放在了学校附近的租处而不做周末夜场用。但是我的室友以及前来做客的女生似乎都非常喜欢这一款的香氛。
平心而论,和一般的女香相比,它确实摆脱了粉调的暧昧而呈现出阳光派的欢愉明朗。但我和凯的关系当时却是非常暧昧,我记得那个寝室楼下被我脸一偏闪过的吻。现在他看起来和她的女友非常幸福,并且他热爱把其热烈地晒出来。果然是明朗派。
Kenzo “Parfum Dete”
自己买的第一款香,瓶身是一枚柔光潋滟的叶子。
它的功效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好闻,说实话前两款我都是逢约会才擦,而这一款更大的作用是服务自己:
wear它能让我沉浸于一种自得其乐的安静,很可能是绿茶香氛宛若混合了青草和泥土,呈现出自然的力量所致。
Kenzo “AIR”
我送他人的第一款香。设计上非常有名的一个案例,我当时觉得其“设计灵感源自于童稚时代的白色纸飞机,搭配以天空为主题的蓝色调,并由意大利知名雕塑家Laura de Santillana精心设计出的如冰外型”的描述非常符合我的趣味并可影射我的名字,所以送了当时非常喜欢的他。
后来的故事就演变到日益讽刺,尤其是对照KENZO AIR的广告片,“在一片壮丽、清朗、开阔的绿草地上,一群小孩自得其乐玩耍,男音清唱Bob Dylon的《Blowing In The Wind》,表达自由奔放的意象,然后是一班大男人,各自把玩童年玩具,展现不负责任的疯狂。这个时候的他们,放下权力欲望,将潜藏的童真表露无遗。”但男人最天真甜美的时候,大约只有吃饭和睡着的片刻而已。其他时候,只有自由才是他们最向往的国度,女人最好不要作其他天真妄想。
Elizabeth Arden "5th avenue"
我唯一动心过的女生最喜欢的款,有一个赤裸裸而又女权的名字叫“情妇第五大道”,由一脸Tough的女星Catherine Zeta Jones代言其都会风格。
那个女生本人也是非常非常若男,评价我“血液比正常人低5度”,对我的热度却比对别人要高5度——我敢肯定现在女校的校友里还有人对我残余着咬牙切齿的恨。
Armarni "Code"
第一次受邀参加秀场礼包里的赠品之一,所以算是有特殊意义,但香氛也就没有什么太特别。
原本还有一款女香,但因其味道非常荤腥,我隔天就送了人。秀场现场还是很震撼的,更震撼的是媒体的谄媚以及抢夺礼包与争采明星的混乱。
以我整个大学断断续续在时尚媒体的实习经历来看,书报亭里常见的杂志里面,Cosmo是猛女指南,Bazaar是二奶必读,ELLE是名牌宣传册,Vogue是交际花地图,MINA是女服男课程,Milk是朝日派叛徒。这些书的价值也就是在马桶上翻翻了,绝没有收藏的价值和创造的可能。中国时尚要靠媒体崛起出头来还远得很。
CK "IN2Uhim"
这个故事要说的话实在有点长,反正就是一个十年前延续至今终于了断于此物的初恋与暧昧故事。是一场漫长的SM经历,我的意思是我和他愿打愿挨的程度。
这是原本要在新年里快递给他的礼物,结果在知晓了一个谎言后的同一天,我新搬家的房间里空调漏水,把其包装全盘打湿——好像要代我流泪并作决定一般。
事实也无非如此。

尚处to-do-list当中的是COCO小姐和Davidoff冷泉。
我现在满心悟到的是:经典款才是持香的王道。人生也同样若此,所以要努力成为经典才是。
东西买来又用去,周而复始的是私奔开去寻找自我的过程,也该是核心。
如今的萧条大背景下,各路时尚杂志都在大打危机牌,教人如何抄底买打折货。但中国多数时尚杂志都不具备也忽略提倡之的精神是——装扮不应是谄媚,而是定义自我,传递信息。
走在大街上乃至聚会里,每每看到在上海滩大行其道了很久的“高级妓女风”(high-class call girl),都要觉得胃里一阵翻滚。请问无时不刻的细高跟和短裙以及不分伯仲堆积上身的名牌是时刻准备着要去坐台吗?

4 条评论: